科技与产业

    高被引汇总:2019-2020我刊储能系统与工程类文章展示
  •   现为您呈上《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2020年发表的有关储能系统与工程的文章,识别二维码可直接查看文章全文,在我刊官网可将文章导入您的文献管理器(支持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欢迎查看、下载、引用!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结构工程化技术探讨

      摘要基于商业化应用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对电池结构进行工程化设计优化,是目前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比了电池尺寸、集流体厚度、N/P比和电极厚度等工程化因素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方面的潜力及风险,表明增加电极厚度是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工程化技术途径,但随之会带来电池倍率和寿命等性能下降的问题;基于此,从多孔电极理论出发,重点分析了影响厚电极电池性能的电极结构因素,综述了实用化厚电极的可能实现途径。综合分析表明,通过激光刻蚀、多层涂布等工程化技术,构建具有低曲折度、梯度孔隙率分布结构的实用化厚电极,有望实现厚电极在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同时兼顾电池倍率和寿命等性能。

    引用本文:杨续来, 张峥, 曹勇, 刘成士, 艾新平.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结构工程化技术探讨[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4): 1127-1136.

    2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开发策略

    摘要近年来各国政府对锂电池的发展都提出了阶段性的目标,要在满足安全性和其他综合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其基本思路是不断开发高比能电池材料的组合,并优化电芯设计及制造工艺。本文从材料筛选和电芯设计两方面出发,介绍了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主要开发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活性材料方面,总结了高比能锂电池正负极活性材料的研究现状,综合考虑了材料本身的性能和工程化、商业化前景,提出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和复合金属锂负极材料是高能量密度电池最具发展前景的活性材料;在非活性材料方面,总结了电解液、固态电解质、隔膜在不断提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体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提出了原位固态化技术是可行的技术路线之一;在电芯设计方面,评估了辅材选择和结构设计对电芯能量密度的影响,提出了高能量密度电芯设计的具体思路。最后,本文对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开发做了全面的展望,提出锂电池的开发应从高能量、高安全、长寿命、快充放、低成本、耐高低温六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在保障其特定应用场景的使用要求下,不断提升能量密度是用户的终极需求。

    引用本文:李文俊, 徐航宇, 杨琪, 李久铭, 张振宇, 王胜彬, 彭佳悦, 张斌, 陈相雷, 张臻, 杨萌, 赵言, 耿瑶瑶, 黄文师, 丁泽鹏, 张雷, 田启友, 俞会根, 李泓. 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开发策略[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2): 448-478.

    3关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一些思考

     摘要目前,针对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退役电池不具备梯次利用的价值,应直接回收;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退役电池大多数可梯次利用。本文从能否梯次利用的判断准则、梯次利用时的关键问题及应该做的工作3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看法,其中能否梯次利用应从安全性和经济性来判断,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包含电池状态的快速诊断、电池重组和应用场景的选择,当下应该做的工作包括突破退役动力电池安全隐患诊断等关键技术、开展小规模示范应用和完善数据体系。

    引用本文:来小康. 关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一些思考[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2): 598-602.

    4分布式储能的商业模式对比分析

    摘要分布式储能系统的应用正日益改变着整个电力供需体系的格局。分布式储能不仅能够解决用户的用电不稳定、用电成本高等问题,还能降低配电网高峰容量需求,弥补分布式电源出力随机性对电网的冲击,带动电网整体投资效益的提升。但从全球来看,分布式储能的发展模式还处于前期摸索阶段,如何最大化发挥分布式储能的价值还需要各国积极探讨研究。目前国内外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除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和激励政策等外部支撑,这些新兴商业模式通常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与需求响应资源融合;二是具有完善、能够抵御外部政策或市场环境改变的解决方案;三是易于被用户接纳。好的商业模式在内外部条件兼具的情况下,才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引用本文:武利会, 岳芬, 宋安琪, 邱太洪, 董镝, 罗容波, 范心明, 李新. 分布式储能的商业模式对比分析[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5): 960-966.

    5分布式储能发展的国际政策与市场规则分析

    引用本文:宋安琪, 武利会, 刘成, 岳芬, 李恒真, 邱太洪, 徐际强. 分布式储能发展的国际政策与市场规则分析[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1): 306-316.

    6电化学储能在发电侧的应用

    引用本文:张文建, 崔青汝, 李志强, 余康. 电化学储能在发电侧的应用[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1): 287-295.

    7微网群技术综述

    摘要随着分布式风电、光伏间歇性电源在中低压配电网中渗透率的提高,多个微电网可能共存于一个区域配电网,包含各微网间能量互济与协调控制的微网群技术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文中基于微电网技术及多微电网技术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基础对微网群从典型特征及拓扑结构、数学描述、微网群能量管理及优化调度方法、微网群运行控制结构及对外控制方式、微网群多组态运行模式及对内控制策略等关键问题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最后结合我国未来智能电网的建设规划,对微网群技术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引用本文:吴鸣, 熊雄, 季宇, 丁保迪, 张颖. 微网群技术综述[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4): 621-628.

    8基于虚拟变电站的末端配电网光储协调控制方法

    引用本文:胡平, 吴斌, 郭力, 胡诗尧, 杨书强. 基于虚拟变电站的末端配电网光储协调控制方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4): 629-636.

    9计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主动配电网调度优化模型

    引用本文:周丹, 任志伟, 黄弘扬, 马俊超, 刘业伟, 戴慧雯. 计及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主动配电网调度优化模型[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4): 637-644.

    10多微电网参与下的配电侧直接电能交易纳什议价模型

    引用本文:张进, 胡存刚, 芮涛. 多微电网参与下的配电侧直接电能交易纳什议价模型[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4): 645-653.

    11适用于直流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

    引用本文:师长立, 韦统振, 霍群海, 何俊强, 张桐硕. 适用于直流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4): 654-658.

    12考虑电价激励的孤岛微电网经济调度策略

    引用本文:郝文博, 郑常宝, 胡存刚, 芮涛, 张进. 考虑电价激励的孤岛微电网经济调度策略[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4): 659-664.

    13面向低压配变台区的微电网技术

    引用本文:寇凌峰, 熊雄, 侯小刚, 牛耕, 屈小云, 陈凡. 面向低压配变台区的微电网技术[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4): 665-670.

    14锂电池储能在配电网低压台区的应用

    引用本文:易斌, 赵伟, 张科杰, 李爱魁, 梁崇淦, 罗敏. 锂电池储能在配电网低压台区的应用[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4): 671-677.

    15基于电力调频的串联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技术分析

    引用本文:李佳娜, 刘丹丹, 朱峰, 谢晨, 侯洋, 陈永翀. 基于电力调频的串联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技术分析[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3): 468-476.

    16电池储能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引用本文:缪平, 姚祯, 刘庆华, 王保国. 电池储能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3): 670-678.

    17一种考虑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的分布式储能电站选址定容规划方法

    引用本文:丁倩, 曾平良, 孙轶恺, 徐辰婧, 徐振超. 一种考虑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的分布式储能电站选址定容规划方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1): 162-169.

    18基于蒙特卡罗源荷不确定性处理的独立微网优化配置

    引用本文:姚清诚, 袁晓玲, 黄保乐. 基于蒙特卡罗源荷不确定性处理的独立微网优化配置[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1): 186-194.

    19基于价值流分析的微网储能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

    引用本文:李晓恩, 卢婷, 赵璐璐, 周友. 基于价值流分析的微网储能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3): 735-742.

    20基于天牛须搜索遗传算法的风光柴储互补发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研究

    引用本文:李益民, 王关平, 马建立, 杨浩, 朱亮, 闫红强, 徐铮, 朱冬琴. 基于天牛须搜索遗传算法的风光柴储互补发电系统容量优化配置研究[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3): 918-926.

    21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

    引用本文:张梦田, 田书, 曾志辉.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1): 170-177.

    22一种适用于复合储能的双向DC/DC变换器

    引用本文:章宝歌, 张振, 王东豪, 李萍, 荣耀. 一种适用于复合储能的双向DC/DC变换器[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1): 178-185.

    23应用于城轨列车混合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

    引用本文:章宝歌, 李萍, 张振, 王宇, 荣耀. 应用于城轨列车混合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1): 204-210.

    24 PCM/液冷复合式锂电池组热管理

    引用本文:安治国, 陈星, 赵琳. PCM/液冷复合式锂电池组热管理[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5): 915-921.

    25高原高寒地区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研究

    引用本文:孙雯雯, 徐玉杰, 丁捷, 李瑞民, 凌浩恕, 谭雅倩, 陈海生. 高原高寒地区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供能系统研究[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4): 678-688.

    26 风光互补系统中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研究

    引用本文:李瑞民, 张新敬, 徐玉杰, 孙雯雯, 周学志, 郭丛, 陈海生. 风光互补系统中混合储能容量优化配置研究[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3): 512-522.

    27复杂运营环境下快充型公交充电策略优化方法

    引用本文:周 丹, 任志伟, 孙 可, 陈锡祥, 郑伟民. 复杂运营环境下快充型公交充电策略优化方法[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1): 195-203.

    28中高轨卫星锂离子蓄电池组自主健康管理系统设计

    引用本文:张强, 孔陈杰, 习成献, 刘恩权, 何盼, 陈天明, 李锐. 中高轨卫星锂离子蓄电池组自主健康管理系统设计[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19, 8(5): 954-959.

    29锂离子电池低温充电老化建模及其充电策略优化

    引用本文:王泰华, 张书杰, 陈金干. 锂离子电池低温充电老化建模及其充电策略优化[J].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0, 9(4): 1137-1146.

     


  • 发布日期: 2020-08-11  浏览: 2847